爆裂性腰椎骨折需及时就医评估,根据情况选择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支具固定)或手术治疗(有相应指征及方式),之后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和后期康复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和康复有相应特点。
一、及时就医评估
爆裂性腰椎骨折发生后应立即前往医院,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块移位程度、对脊髓神经等结构的压迫情况等,医生会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全身状况等综合评估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体状况和恢复能力不同,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恢复相对较快但需要更谨慎处理;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评估时需特别关注骨密度等情况及对后续治疗的影响。
二、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对于骨折较轻、无明显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严格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6-12周左右,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脊柱扭曲,同时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四肢的活动等,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卧床时要确保其舒适且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导致的生长发育问题;老年人卧床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定时翻身、进行呼吸训练等。
支具固定:在卧床休息的基础上,可能会使用支具固定腰部,以限制脊柱活动,促进骨折愈合。支具的选择和佩戴时间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佩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避免因支具压迫引起皮肤损伤。
三、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骨折块明显移位压迫脊髓神经,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症状,或脊柱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指征把握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若骨折影响脊柱生长发育则需更早考虑手术;老年人手术要综合评估其耐受手术的能力及术后恢复情况。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过程中会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
四、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早期康复都很重要。术后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四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非手术治疗卧床期间也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等。儿童早期康复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适合其生长发育;老年人早期康复要缓慢进行,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后期康复:骨折初步愈合后,逐步进行腰部的康复锻炼,如腰背肌锻炼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康复锻炼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同年龄人群的康复锻炼计划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要注重促进骨骼正常发育的锻炼,老年人要以维持身体功能、预防再次损伤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