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疾病的概述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全球常见且我国为高发地区,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等因素相关;病理分型主要有腺癌等;早期症状非特异易被忽视,进展期有多种症状及转移症状;诊断靠胃镜等;治疗包括手术、化疗等综合手段,早期手术有望根治,中晚期需综合治疗。
发病情况:在全球范围内,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不同地区发病率有差异,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地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从年龄因素看,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结构等逐渐发生变化,细胞发生恶变的风险增加;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习惯以及职业暴露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长期吸烟、饮酒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增加癌变几率;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明显升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携带一些与胃癌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增加了对胃癌的易感性。
病理分型:根据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等)、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等,其中腺癌最为常见。不同病理分型的胃癌在生物学行为、预后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分化程度较低的腺癌侵袭性更强,转移风险更高。
临床表现: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上腹痛加重、体重减轻、乏力、呕血、黑便等症状,若发生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等,腹膜转移可出现腹水等。
诊断方法:常用的有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胃内的充盈缺损、龛影等异常改变;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对胃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确诊,因为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情况等,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治疗原则: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胃癌通过手术有可能根治;对于中晚期胃癌,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例如,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尽可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辅助化疗等;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