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基础情况、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诊断时需考虑其年龄等特点,诊断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确保准确。
一、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一)基础情况
1.既往肝病史:既往无慢性肝病病史。
2.起病时间:通常起病急骤,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West-Haven分级标准)。
(二)临床表现
1.黄疸:血清总胆红素迅速升高,大于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2.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
3.肝性脑病:如出现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表现。
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一)基础情况
1.既往肝病史:既往无慢性肝病病史。
2.起病时间:起病较缓,发病15日-26周内出现肝衰竭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通常大于171μmol/L。
2.凝血功能障碍:有凝血功能异常表现,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同时具备以下至少一项表现,如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腹水等。
三、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一)基础肝病情况
1.慢性肝病基础:有慢性肝病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等病史,或存在肝硬化等表现。
2.急性加重情况: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过程。
(二)实验室及临床表现
1.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且存在慢性肝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异常,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变化等。
2.凝血功能:PTA≤40%,同时有肝衰竭相关的临床表现,如肝性脑病可能、腹水等,且能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急剧恶化的因素。
四、慢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一)基础肝病情况
1.慢性肝病病史:有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病史,病程较长。
2.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表现:存在肝功能减退(如白蛋白降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等)和门静脉高压(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的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指标
1.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2.凝血功能:PTA≤40%,结合慢性肝病的背景,如Child-Pugh分级等综合判断,符合慢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肝脏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诊断肝功能衰竭时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比如儿童的正常胆红素范围与成人不同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其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在判断凝血功能等指标时要结合老年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老年常见疾病等因素。在诊断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