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骨折需从诊断评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预防处理等方面综合管理。诊断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无移位、外展型、内收型骨折的不同处理;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需预防处理肩关节僵硬、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肩关节活动受限,局部有压痛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需结合家长描述及体征综合判断;老年人可能本身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首选,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如无移位、外展型、内收型等);对于复杂情况,CT及三维重建能更清晰显示骨折断端的细节及移位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
1.无移位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固定3-4周,期间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愈合相对较慢,需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补充钙剂等。
2.外展型骨折:一般可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复位后用超肩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约6-8周。在复位及固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
3.内收型骨折:多需手术治疗,如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的选择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端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等。对于年轻患者,手术能更好地恢复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权衡手术风险与收益。
三、康复训练
1.早期(1-2周):进行手指屈伸活动、腕关节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此阶段活动范围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折部位。
2.中期(3-6周):逐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儿童康复相对较快,老年人则需更缓慢、适度的训练。
3.后期(6周以后):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如肩关节旋转运动等,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促进功能恢复。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肩关节僵硬:是常见并发症,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当易导致。要强调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训练,必要时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训练。
2.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与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及患者自身状况等有关。对于老年人及骨质疏松患者,要注意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促进骨折愈合。若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迹象,需进一步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治疗方案等。
3.神经血管损伤:在骨折移位明显时可能发生。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神经血管情况,如出现手部麻木、血运障碍等,要及时处理,可能需要调整固定方式或进行手术探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