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后阶段有相应康复训练,早期(1-2周)有踝关节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中期(2-6周)有踝关节主动活动和直腿抬高训练;后期(6周以上)有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和力量强化训练,各阶段训练根据不同年龄段患者特点进行调整以促进康复。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尽量收紧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等长收缩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适用,但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疲劳,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收缩的力度和次数。
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踝关节主动活动:患者开始自行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度,每天3-4次,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5-20次。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患者可以逐步增加主动活动的强度,有助于进一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功能。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增加活动量;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要循序渐进。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平躺在床上,伸直腿部,将下肢抬起离床面约15-3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直腿抬高可以加强股四头肌和臀部肌肉的力量,对于预防肌肉萎缩和增强下肢整体力量有重要作用。儿童患者进行该训练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避免腰部代偿;老年患者要关注腿部抬起的高度和保持时间,以自身能耐受为准。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平衡训练:可以进行站位平衡训练,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在平稳的地面或平衡垫上,尝试保持身体平衡,逐渐从睁眼状态过渡到闭眼状态,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2-3次。平衡训练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本体感觉和下肢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或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在他人保护下进行训练,防止摔倒。
步态训练:在患者能够较好地进行平衡训练后,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患者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练习,掌握正确的步行姿势,包括脚跟先着地、脚掌逐步踏实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在平地上步行。步态训练需要逐步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步态的协调性,及时纠正不良的步行姿势;成年患者则要注重步行的稳定性和节奏;老年患者要注意安全,可有人陪同训练。
力量强化训练:可以进行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侧肢体的负重重量。例如先从部分负重开始,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辅助,然后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同时,还可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等,进一步强化下肢力量和关节功能。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力量强化训练时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负重重量和训练强度,儿童患者要避免过度负重影响骨骼发育,老年患者要防止因力量训练不当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