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凭借特殊结构、产生尿素酶及释放毒性物质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致腺体萎缩;不良饮食习惯中长期食用高盐、烟熏、腌制食品会损伤胃黏膜屏障或产生致癌物质刺激胃黏膜;自身免疫因素因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损伤胃黏膜,中老年及女性相对易患;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致胃黏膜屏障受损;遗传因素与其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增加患病几率。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高盐、烟熏、腌制食品会增加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高盐饮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烟熏和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亚硝胺类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长期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反复炎症损伤,进而引发腺体萎缩。不同年龄人群对不良饮食习惯的耐受和损伤程度不同,儿童长期食用这类食品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发育,增加患病风险;成年人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则会持续损伤胃黏膜,促使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男性和女性在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下,患病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男性若有酗酒等不良习惯,会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增加患病风险。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因素也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若存在针对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会攻击胃壁细胞,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而针对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则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引发巨幼细胞贫血等并发症,同时自身免疫反应持续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自身免疫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女性发病概率略高于男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自身免疫因素相关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类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胃黏膜情况。
其他因素
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因素之一。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血流和黏液分泌等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进而引发炎症、腺体萎缩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易受到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无论性别,都需要密切关注胃黏膜状况,及时评估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另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存在会使个体对上述各种致病因素更为敏感,增加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几率,但遗传因素通常是与其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