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分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前者起病急骤有全身中毒症状等,早期X线无明显异常,治疗需足量足疗程用抗生素等;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或低毒力感染引起,有窦道等表现,X线可见骨质改变,治疗以手术为主,儿童和青少年及成人患骨髓炎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液循环传播至骨组织引起的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如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等,发病前多有原发感染病灶,如疖、痈等皮肤感染。
慢性骨髓炎:通常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发展而来,也可由低毒力细菌感染引起,病程一般超过3个月,死骨、死腔、窦道形成是其典型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患儿可表现为烦躁、哭闹,局部患肢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拒动,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
慢性骨髓炎: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长期不愈合的窦道,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窦道口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有时可排出死骨,死骨排出后窦道可暂时愈合,但易反复发作,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压痛,患肢可出现肌肉萎缩、畸形等。
三、影像学表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改变,MRI对早期骨髓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骨髓内异常信号。
慢性骨髓炎:X线可见骨质破坏、增生,有死骨形成,死骨表现为高密度影,骨膜反应明显,可见骨皮质增厚、髓腔狭窄等,窦道造影可显示窦道的走行和范围。
四、治疗原则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应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进行支持治疗,如降温、补液等,早期也可采用局部制动等措施,以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
慢性骨髓炎: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窦道切除术等,手术应彻底清除病灶、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术后仍需应用抗生素,但疗程相对较短,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创面愈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时,由于其骨骼生长活跃,病变易向骺板蔓延,影响骨骼发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肢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慢性骨髓炎的儿童患者,长期的疾病折磨可能影响其心理发育,需要给予心理关怀,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青少年及成人:青少年及成人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时,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病情转为慢性。慢性骨髓炎患者要注意保持窦道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加重,在手术前后要注意营养状况,保证机体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