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易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包括正常白细胞数量减少与功能缺陷、免疫屏障破坏、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受损及医院内感染风险增加。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需特别注意感染风险及相应护理。预防措施建议加强手卫生、环境管理、口腔护理及疫苗接种。需多学科协作,从多方面综合管理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
一、急性白血病患者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
急性白血病患者因疾病本身及治疗影响,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易发生感染。其核心机制包括以下方面:
1、正常白细胞数量减少与功能缺陷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人体主要抗感染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L时,感染风险增加10倍以上。此外,残留的中性粒细胞存在趋化、吞噬及杀菌功能缺陷,进一步削弱抗感染能力。
2、免疫屏障破坏
皮肤与黏膜是人体第一道免疫屏障。急性白血病患者因化疗导致口腔、胃肠道黏膜损伤,以及频繁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骨髓穿刺等),破坏黏膜完整性,为病原体侵入创造条件。例如,化疗后口腔溃疡发生率高达60%~80%,显著增加局部感染风险。
3、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受损
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功能受抑制,导致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双重缺陷。研究证实,急性白血病患者CD4/CD8比值倒置(正常值1.5~2.0),抗体生成能力下降,难以有效清除病原体。
4、医院内感染风险增加
患者长期住院、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易导致耐药菌定植。研究显示,住院时间超过2周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增加3倍。此外,医疗器械相关感染(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也是重要风险因素。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肺炎、败血症等。需加强营养支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儿童患者: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感染后易出现高热惊厥。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保持环境清洁,减少探视人员,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妊娠期患者:感染可能诱发早产、流产,需在感染科与妇产科联合监护下治疗。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三、预防措施建议
1、加强手卫生:医护人员、家属接触患者前后需严格洗手,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
2、环境管理: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限制探视人数,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
3、口腔护理:化疗期间每日使用氯己定漱口液,减少口腔真菌感染。
4、疫苗接种:在化疗间歇期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但需避开免疫抑制期。
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风险高,需通过多学科协作,从疾病治疗、感染预防、营养支持等多方面综合管理,降低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