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的检查包括粪便检查(粪便常规可初步了解肠道状况,粪便病原学检查可检测病毒抗原)、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降低,部分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有变化)、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辅助诊断)、病原核酸检测(核酸扩增检测可快速准确检测病原体核酸),不同患者群体检查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
可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脓血等。病毒性胃肠炎患者的粪便多为黄色水样便,无脓血。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肠道的基本状况,区分病毒性胃肠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炎,比如细菌性胃肠炎可能会有脓血便等不同表现。
2.粪便病原学检查
病毒抗原检测:可以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例如采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轮状病毒等常见病毒性胃肠炎病原体的抗原。通过检测抗原能够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胃肠炎以及具体是哪种病毒引起的,对疾病的诊断和后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即可明确为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
二、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病毒性胃肠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降低。这是因为病毒性感染主要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等机制来应对,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常升高不同。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辅助判断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等其他类型的感染,比如细菌性胃肠炎时白细胞通常会升高。
2.淋巴细胞计数
部分病毒性胃肠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可能会有一定变化,比如轮状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可能会相对增多。但这一指标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
三、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例如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短期内即可升高,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轮状病毒感染;检测IgG抗体,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于诊断。血清学检查对于回顾性诊断以及明确病毒感染的类型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病程较久或者早期诊断不明确的情况。
四、病原核酸检测
1.核酸扩增检测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粪便等标本中的病毒核酸。这种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毒性胃肠炎患者,通过核酸检测能够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以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因患儿不配合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保暖等护理措施,防止患儿因检查过程中的不适而出现病情波动。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在采集标本等操作时要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