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疾病可通过胃镜、结肠镜、粪便、血液、影像学等检查来诊断,胃镜查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镜查直肠、结肠,粪便查消化道出血等及病原体,血液查感染、贫血等,影像学助查腹部器官与肠胃关系及病变。不同人群检查有特殊注意事项,如儿童需特殊安排、肠道准备等。
一、胃镜检查
1.检查原理及过程:胃镜检查是将一根前端带有摄像头的细长管子通过口腔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医生可直接观察这些部位的黏膜情况,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一般检查前需禁食6-8小时,口服局部麻醉剂。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安排检查操作,确保安全。
2.适用情况:适用于有上腹部不适、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怀疑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的患者,也可用于评估胃息肉、溃疡愈合情况等。
二、结肠镜检查
1.检查原理及过程:结肠镜检查是通过肛门插入结肠镜,观察直肠、结肠的黏膜状况,能发现肠道炎症、息肉、肿瘤等病变,必要时可取组织活检。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如服用泻药排空肠道,一般检查前1-2天进食少渣饮食,检查当天清晨服用泻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在肠道准备时要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儿童需在专业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
2.适用情况:适用于有下腹部疼痛、腹泻、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怀疑有结肠疾病如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的患者。
三、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通过对粪便的外观、颜色、性状、细胞等进行检查,可了解消化道有无出血、炎症、寄生虫感染等情况。例如,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有少量出血,需进一步排查胃部或肠道病变。对于儿童,留取粪便标本要注意避免污染,确保标本的准确性。
2.粪便病原学检查:可检测粪便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助于诊断肠道感染性疾病。比如检测到蛔虫卵则提示有蛔虫感染。
四、血液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若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肠道有炎症感染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血常规的正常参考值有所不同,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与成人有差异。
2.血清学检查:如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等,有助于诊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特殊人群如孕妇进行血清学检查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因素。
五、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腹部器官与肠胃的关系,了解有无脏器病变影响肠胃,但对于肠胃黏膜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如胃镜和结肠镜。例如,可发现胆囊结石是否引起胃肠道症状等。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部器官的结构,对于肠胃周围的肿瘤等病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帮助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