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便血与肠道黏膜炎症、溃疡致血管受累有关,表现有出血程度和与粪便关系差异,可通过结肠镜等检查诊断,治疗分药物和手术,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便血的表现特点
出血程度差异: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重者可出现大量便血,甚至引起贫血等并发症。出血的颜色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近时,血液颜色相对鲜红;出血部位较深时,血液颜色可能较暗,呈暗红色或黑便(当出血量较少且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血红蛋白被分解,粪便可呈黑色)。
与粪便的关系:便血通常与粪便混合均匀,这是因为肠道炎症是弥漫性的,血液分布在整个肠道内的粪便中。
相关检查及意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还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同时能观察便血相关的肠道黏膜损伤部位和程度,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等,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对判断是否存在便血有辅助诊断意义,但不能明确出血的具体原因和部位。
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可了解患者贫血的程度,因为长期便血可能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根据血常规结果能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治疗相关要点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等,药物通过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来减轻肠道炎症,从而减少便血症状。不同的药物适用于不同病情阶段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手术治疗:在某些严重情况下,如出现大出血、肠穿孔、癌变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是相对较后的选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溃疡性结肠炎时,便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长期便血导致的贫血等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身体的正常代谢。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补充营养,纠正贫血等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便血引起的贫血等并发症耐受性较差。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药物的选择要避免加重其他基础疾病,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出现溃疡性结肠炎便血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需要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的共同协作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既要控制肠道炎症、缓解便血症状,又要保障母婴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