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骨折打完石膏后不同阶段对吊着患肢的需求不同,早期1-2周内建议将患肢适当吊着以减轻肿胀、促进稳定;中期2-8周左右骨折渐稳,不一定一直吊着但活动时可适当吊着;后期8周以后骨折较稳,一般不需一直吊着但剧烈活动时可能仍需适当保护,需依骨折愈合情况合理调整吊着时间和方式以促愈合与功能恢复。
早期(1-2周内)
原因及作用:在骨折早期,骨折断端还比较不稳定,将患肢吊着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使骨折远端向下,有助于减轻骨折部位的肿胀,同时也能减少骨折断端的活动,有利于骨折的初步稳定。一般建议将患肢保持在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早期也需要注意保持患肢的适当抬高和制动,吊着患肢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制动状态。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吊着患肢促进回流的作用更为重要,同时要注意避免吊着时间过长导致肩部等关节的僵硬。
具体做法:可以使用三角巾等将患肢悬吊在胸前,使肘关节屈曲90°左右,让前臂处于中立位,这样的姿势既可以起到制动作用,又能较好地促进血液回流和减轻肿胀。
中期(2-8周左右)
情况变化及调整:随着骨折断端逐渐有纤维连接等初步愈合,骨折部位的稳定性有所增加。此时不一定需要一直吊着,但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时,比如短暂的行走、简单的日常起居动作等,可以将患肢适当吊着,而在休息时可以将患肢适当平放,但要注意避免患肢过度下垂。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骨折愈合能力较强的患者,中期可以适当减少吊着的时间,但仍要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评估后再调整。对于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不动)的患者,在中期也需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不吊着患肢导致肌肉萎缩等情况,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相关的姿势调整。
功能锻炼相关:在中期开始逐渐进行一些简单的手指屈伸等功能锻炼时,吊着患肢的姿势可能需要相应调整,以不影响功能锻炼的进行且保证骨折部位相对稳定为原则。
后期(8周以后)
骨折愈合进展与吊着需求:当骨折进入后期,骨折断端已经有较为坚固的骨痂形成,骨折部位相对稳定。此时一般不需要一直吊着,但在进行一些较为剧烈的活动或者长时间活动时,可能仍然需要适当吊着患肢来提供一定的保护。不过总体上,后期患肢的活动度和功能恢复是重点,吊着的需求逐渐降低,但仍要根据骨折最终愈合情况而定。对于儿童患者,后期骨折愈合较快,可能吊着的需求更早降低,但也需要遵循骨折愈合的规律;对于老年患者,后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注意患肢的适当保护,包括在必要时偶尔吊着患肢来减轻关节等部位的负担。
总之,桡骨骨折打完石膏后吊着患肢有其阶段性的意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骨折不同阶段的愈合情况来合理调整吊着患肢的时间和方式,以促进骨折顺利愈合和患肢功能的良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