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寄生肝脏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潜伏期长,早期无症状,囊肿增大可压迫组织,破裂可致过敏等,通过超声、CT、MRI及血清学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药物辅助,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一、肝包虫病的定义
肝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肝脏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犬科动物肠道内,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水源或食物等,人误食虫卵后,虫卵在人体内经消化液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小静脉,随门静脉血流侵入肝脏,发育成棘球蚴囊肿。
二、肝包虫病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潜伏期较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2.囊肿增大引起的症状:随着囊肿逐渐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例如,压迫胆道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压迫肝内血管可影响血液循环;若囊肿破裂,可引起过敏反应,如面色苍白、皮疹、呼吸困难等,还可能导致继发性腹腔包虫病。
三、肝包虫病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的囊性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囊壁较厚,有时可见囊壁钙化及子囊等特征性表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典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囊壁可呈蛋壳样钙化。
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能更好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如棘球蚴抗体检测等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若抗体阳性提示有棘球蚴感染可能,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肝包虫病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引起过敏反应和继发性感染。对于局限于肝一叶的病变,可考虑肝叶或肝部分切除术。
2.药物治疗:近年来,阿苯达唑等药物可用于术前准备,以缩小囊肿,减少手术风险;也可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但药物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五、肝包虫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对家犬等宠物进行定期驱虫,管理好犬类粪便,避免其污染环境、水源和食物。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教,教育民众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用可能被虫卵污染的水,不吃可能被污染的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从事畜牧相关工作的人群应加强防护,如接触家畜后要及时洗手等。对于儿童,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要加强监管和教育,防止误食虫卵。孕妇若接触家畜等可能暴露于包虫病风险的情况,需格外注意防护,因为妊娠期机体免疫力可能有一定变化,感染风险可能相对增加,且孕期用药需谨慎,一旦感染处理相对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