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不愈合受感染因素、血液供应因素、骨折固定因素影响,感染因素中年龄、病史、生活方式分别起作用,血液供应因素中年龄、病史、生活方式分别有影响,骨折固定因素中年龄、病史、生活方式分别产生作用。
病史因素:若患者本身有糖尿病病史,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增加术后感染的概率,进而影响骨折愈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受到影响,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骨折部位难以形成良好的修复环境,导致胫腓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同时还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的可能性,从而导致胫腓骨骨折术后不愈合。有研究发现,吸烟患者胫腓骨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患者。
血液供应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胫腓骨的血液供应相对较为丰富,但如果骨折损伤严重,仍可能影响血液供应。例如儿童严重的胫腓骨骨折,可能会破坏局部的滋养血管,影响骨折端的血运;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出现退行性变,本身血液供应就相对不足,若骨折时进一步损伤血管,更容易导致骨折端血液供应不良,引发骨折不愈合。
病史因素:患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如动脉硬化患者,血管管腔狭窄、弹性降低,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动脉硬化会使下肢血管的血流减少,骨折端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骨组织的修复难以正常进行,增加了胫腓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酒精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大量饮酒还可能影响骨代谢,干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平衡,不利于骨折愈合,增加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几率。
骨折固定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的骨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如果骨折固定不稳定,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可能会导致骨折端不断活动,影响骨折愈合。例如儿童胫腓骨骨折术后固定装置不合适,在儿童活动过程中,骨折端受到剪切力等作用,破坏骨折端的稳定修复环境;老年人骨骼强度下降,若骨折固定不牢固,即使轻微活动也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影响骨折愈合。
病史因素: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骼强度降低,骨折固定后更容易出现固定失效的情况。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的力学强度减弱,在骨折固定后,难以承受正常的生理应力,导致骨折端不稳定,影响骨折愈合,增加胫腓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骨折固定后过早或不恰当的活动会影响骨折愈合。缺乏运动的患者肌肉力量较弱,骨折固定后周围肌肉对骨折端的保护和促进愈合的作用减弱,而且不当活动会破坏骨折端的稳定,不利于骨折愈合。比如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过早下地活动可能导致骨折固定装置松动,影响骨折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