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有全身中毒及局部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手术,一般护理需休息制动、饮食护理,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康复随访包括康复锻炼和定期随访。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局部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肿胀、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疼痛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常明显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
3.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左右可见软组织肿胀等改变,随后可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MRI对早期骨髓炎的诊断价值较高,能较早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
二、治疗措施
1.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应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抗生素使用要足量、足疗程,一般需持续使用3-6周甚至更长时间,以彻底杀灭致病菌,防止转为慢性骨髓炎。
2.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目的是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对于病变部位进行钻孔或开窗,排出骨膜下及骨髓腔内的脓液。
清创术:如果有明显的死骨形成、较大的脓肿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等。
三、一般护理
1.休息与制动:患者需卧床休息,患肢应进行适当的制动,如使用石膏托等固定,以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过度活动患肢。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对骨骼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儿童的依从性较差,要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确保治疗措施的顺利实施。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抗生素的使用要考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手术治疗要评估患者的耐受能力,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五、康复随访
1.康复锻炼:在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包括患肢的功能锻炼等,以恢复患肢的功能。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2.定期随访:治疗后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血常规、CRP、ESR等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慢性骨髓炎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