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易患人群包括有白血病家族史者、儿童青少年、老年人、长期接触化学毒物者(如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工人、接受过某些化疗药物治疗的癌症患者)、患有免疫缺陷病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艾滋病患者),不同人群因遗传、年龄、接触有害物质、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易患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一、遗传因素相关人群
1.有白血病家族史的人群:研究表明,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增加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若家族中有成员患有白血病,其亲属患急性白血病的概率较普通人群有所升高。例如,在一些遗传性综合征患者中,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患者,患急性白血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是因为遗传物质的异常传递可能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增殖过程,使得白血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更容易发生。
二、年龄因素相关人群
1.儿童和青少年:急性白血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高发,尤其是2-5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调节机制相对不稳定,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恶变。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较为常见,其发病可能与儿童时期的病毒感染(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等)、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导致的细胞调控异常有关。
2.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造血干细胞逐渐出现衰老和功能退化,染色体易发生畸变,骨髓微环境也会发生改变,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患急性白血病的几率增加。老年人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相对较多,其发病可能与长期接触环境中的致癌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某些化学毒物等)、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细胞凋亡机制失调等多种因素相关。
三、接触有害物质相关人群
1.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群
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长期接触苯的工人,如油漆工、橡胶厂工人等,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显著升高。苯可以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染色体损伤,影响DNA的合成和修复,进而引发白血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研究发现,长期接触较高浓度苯的人群,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数倍。
接触某些化疗药物的癌症患者:部分接受过化疗的癌症患者,在化疗若干年后可能发生继发性急性白血病。例如,接受烷化剂等化疗药物治疗的肿瘤患者,由于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损伤,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基因突变率增加,从而增加了患急性白血病的可能性。
四、免疫系统异常相关人群
1.患有免疫缺陷病的人群: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缺陷,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清除恶变的造血干细胞,使得白血病细胞容易在体内增殖。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患者,患急性白血病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群。此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的免疫平衡失调,也容易并发急性白血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