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肝肿瘤的检查包括影像学、血液学及病理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占位但有漏诊可能;CT平扫定性差、增强CT可显示“牛眼征”;MRI对软组织分辨力高、动态增强助诊;血液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可辅助诊断但需结合多因素;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但有风险需评估患者情况。
CT检查:包括平扫CT和增强CT。平扫CT可初步显示肝脏病变的位置、形态等,但对于继发性肝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增强CT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肿瘤的性质。一般来说,继发性肝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多表现为“牛眼征”,即病灶中心为低密度,周围环绕相对高密度的环,外周再环绕一层低密度环。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更需要借助增强CT来排查肝脏转移情况。年龄方面,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身体状况是否能耐受检查过程中的体位要求等。
MRI检查: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对于继发性肝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方面,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更精准地观察病灶的强化特点,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一些超声、CT难以明确诊断的病灶,MRI往往能提供更清晰的图像信息。不同性别在检查过程中的配合度可能不同,女性可能对检查中的磁场等有不同的感受;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则不能进行MRI检查,这需要在检查前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评估。
血液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常见的与继发性肝肿瘤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如果患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监测这些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有助于继发性肝肿瘤的诊断。例如,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常伴有CEA的升高,胰腺癌肝转移患者常伴有CA19-9的升高。但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患有继发性肝肿瘤,因为一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所以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的人群,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对于儿童,其肿瘤标志物的生理波动情况与成人不同,需要有专门的儿童参考范围来进行准确评估;有慢性肝病病史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也需要结合肝病的情况进行分析。
病理检查
肝穿刺活检:是明确继发性肝肿瘤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肝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及性质。但肝穿刺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在进行肝穿刺活检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肝脏功能等情况。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穿刺风险较高;对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也要谨慎考虑穿刺的必要性。不同年龄的患者,肝穿刺活检的操作难度和风险不同,儿童由于肝脏相对较小等特点,操作需要更精细;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较多等情况,需要更全面的术前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