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真菌感染)、创伤因素(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基础疾病因素(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及其他因素(放射性因素、先天性骨发育异常),不同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骨组织发炎。
真菌感染:某些真菌感染也可能累及骨骼引发骨炎。比如曲霉菌等真菌可在特定情况下侵犯骨骼,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他们的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容易遭受真菌的侵袭而导致骨组织感染发炎。
创伤因素
开放性骨折:当骨骼发生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容易直接进入骨组织,从而引发骨炎。例如,严重的车祸导致骨折同时皮肤有破损,伤口处的细菌很可能侵入骨折部位的骨组织,引发感染性骨炎。对于儿童来说,玩耍时的意外创伤导致开放性骨折进而引发骨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儿童活动较为活泼,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创伤风险较高。
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即使是闭合性骨折,在术后也存在感染引发骨炎的可能。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严格、术后伤口护理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细菌侵入骨组织。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术后发生感染性骨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的组织修复能力较弱,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易感性。
基础疾病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骨组织感染。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感觉减退,使得骨骼感染后不易被及时发现和处理。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感染可能蔓延至足部的骨骼,引发足部骨炎。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骨骼更容易受到损伤和感染。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骨骼的防御能力减弱,同时,骨质疏松患者常伴有骨代谢异常,影响骨组织的修复和抗感染能力。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也是骨炎的易患人群,老年人活动相对减少,骨折风险增加,且自身修复能力差,一旦发生骨组织损伤,就更容易发展为骨炎。
其他因素
放射性因素:长期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患者,骨组织可能会受到放射性损伤,导致骨的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骨炎。例如,接受胸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可能会累及肋骨等部位的骨组织,引发放射性骨炎。放疗导致骨组织的血管损伤,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使骨组织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降低。
先天性骨发育异常:一些先天性骨发育异常的患者,骨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缺陷,容易发生骨炎。比如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髋关节的力学结构异常,导致局部骨组织受力不均,长期的力学刺激可能引发骨组织的炎症反应。儿童先天性骨发育异常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的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先天性的异常更容易导致后续骨炎等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