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常见症状有便血(大便表面带鲜红血,不同年龄人群需关注差异)、肠道刺激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与生活方式、既往肠道疾病史人群相关),少见症状包括肠梗阻表现(较大或多息肉可致,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人群症状可能不典型)、贫血(长期慢性出血可致,影响不同人群健康)。
一、常见症状
1.便血
多数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颜色多为鲜红色,这是因为息肉表面的血管比较丰富,当大便通过时,可能会摩擦到息肉,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一些患者在排便后发现厕纸上有血迹,或者大便颜色发红。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出现乙状结肠息肉导致的便血可能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因为儿童的肠道相对娇嫩,息肉引起的出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而老年人出现便血则需要警惕肠道肿瘤等其他病变的可能,但乙状结肠息肉是其中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2.肠道刺激症状
腹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为轻微,仅表现为腹部的不适感,有的可能会影响日常活动。这是由于息肉刺激乙状结肠黏膜,引起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或炎症反应所致。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本身就相对缓慢,更容易受到息肉的刺激而出现腹痛症状;而有既往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肠炎等疾病,乙状结肠息肉引起的腹痛可能会与原有疾病的症状相互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腹泻或便秘: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也可能出现便秘,即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这是因为息肉影响了乙状结肠的正常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例如,一些喜欢高油高脂饮食、缺乏膳食纤维摄入的人群,本身就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再加上乙状结肠息肉的影响,腹泻或便秘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乙状结肠息肉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加重其便秘或腹泻的程度。
二、少见症状
1.肠梗阻表现
当乙状结肠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引起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紧急。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其身体的应激能力等可能与常人不同,发生肠梗阻时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加警惕。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在发生肠梗阻时,腹痛等症状可能被掩盖,而首先表现为其他非典型症状,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
2.贫血
长期慢性出血的乙状结肠息肉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这是因为长期失血导致体内血红蛋白减少,影响了氧气的运输和供应。对于儿童来说,长期贫血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对于老年人,贫血可能会加重其心脑血管方面的负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例如,老年贫血患者本身可能就存在心脑血管功能衰退的情况,再加上乙状结肠息肉导致的贫血,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供血负担,增加发生心肌缺血等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