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发生骨折后易留后遗症,老年人群因年龄致骨骼问题及活动平衡等因素易留后遗症;儿童及青少年人群因生长发育活跃及活动等因素易留后遗症;有基础疾病人群因基础疾病影响骨折愈合等易留后遗症;曾有骨折史人群因再次骨折时原部位结构强度改变等易留后遗症。
一、老年人群
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骼中的钙质流失明显,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脆弱,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问题较为常见,这使得老年人发生骨折的风险增加,且骨折后恢复相对缓慢,更容易遗留后遗症。例如,一项对老年骨折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年龄超过65岁的骨折患者,骨折后遗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年轻人群。
生活方式相关:很多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平衡能力下降,容易在日常活动中摔倒发生骨折,如在室内行走、浴室滑倒等情况。而且老年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愈合过程,进而增加骨折后遗症的发生几率。
二、儿童及青少年人群
年龄与生长发育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生长和改建较为活跃。如果发生骨折,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异常的情况,比如骨折部位的骨骼生长速度不一致,导致肢体不等长、骨骼畸形等后遗症。例如,儿童发生长骨骨折后,由于骨骺受到损伤,可能会影响骨骺的正常生长,从而引起肢体长度差异或骨骼形态异常。
生活方式相关:儿童和青少年活泼好动,参与体育活动或玩耍时容易发生骨折,如运动损伤导致的骨折。而且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在一些高风险的活动场景中容易受伤。此外,儿童骨折后的康复过程中,如果康复训练不当,也可能增加骨折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其他年龄段的人,本身骨骼质量较差,骨折后愈合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后遗症。例如,骨质疏松患者发生椎体骨折后,可能会出现椎体高度丢失、脊柱畸形等后遗症,影响脊柱的功能和外观。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血糖环境会影响伤口愈合,骨折部位的愈合也会受到影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进而导致骨折后遗症的发生风险升高。
疾病对骨折恢复的作用:像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关节及周围骨骼可能受到病变影响,发生骨折后,除了骨折本身的愈合问题外,原有的疾病会进一步干扰骨折部位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容易遗留关节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四、曾有骨折史人群
再次骨折的影响:曾经发生过骨折的部位,骨骼的结构和强度已经受到过破坏,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且再次骨折后发生后遗症的风险也更大。例如,曾经发生过股骨骨折的患者,再次发生骨折时,骨折部位愈合不良、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因为首次骨折导致局部骨骼的血运、力学结构等发生改变,再次骨折时这些不利因素会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和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