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会引发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周期紊乱、腹泻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带血)、腹痛(隐痛渐加重)、腹部肿块(质地硬、形状不规则)、贫血及全身症状(如面色苍白、消瘦、低热),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受影响及表现各有特点。
大便性状改变
表现:大便的形状、质地等会发生变化。最常见的是大便变细,这是因为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了部分空间,使得粪便通过肠道时受到挤压,从而变细。另外,还可能出现大便带血,血液颜色可为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出现大便性状改变,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等情况,而对于老年人,大便性状改变可能是肠道肿瘤等疾病的信号;在生活方式上,长期进食精细食物、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人群,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也更易出现大便性状改变;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大便性状改变的风险相对更高。比如,有肠道息肉的患者,如果息肉发生恶变形成大肠癌,就可能出现大便变细、带血等情况。
腹痛
表现:大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疼痛位置并不固定,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甚至出现剧烈腹痛。从年龄方面,儿童患大肠癌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腹痛表现可能较为隐匿;老年人由于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因神经调节因素影响肠道,导致腹痛发生;有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本身肠道处于敏感状态,更容易在大肠癌发生时出现腹痛症状。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上班族,可能会因为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影响肠道功能,进而在患上大肠癌时出现腹痛表现。
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大肠癌患者可以在腹部摸到肿块,肿块质地一般较硬,形状不规则,有的可能会活动,有的则固定不移。对于儿童,腹部肿块的出现要首先排查先天性肿瘤等情况;老年人腹部出现肿块时,要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在生活方式上,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腹部肿块出现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如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自身患大肠癌并出现腹部肿块的几率会增加。比如,有大肠癌家族遗传史的人,定期进行腹部检查很重要,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腹部肿块。
贫血及全身症状
表现:由于长期慢性失血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消瘦、低热等全身症状。从年龄来看,儿童贫血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全身机能下降,出现贫血和全身症状后恢复相对较慢;生活方式上,营养不良、长期熬夜的人群,本身身体抵抗力和营养状况较差,更容易在患大肠癌时出现贫血及全身症状;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患大肠癌后出现全身症状的表现可能会与单纯糖尿病症状混淆,需要仔细鉴别。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老年人,患大肠癌后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