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全身及其他症状。消化系统有腹泻(反复发作、大便多样、可致脱水等)、腹痛(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胀痛、排便前加重便后缓解、受刺激或经期加重)、黏液便或脓血便(黏膜分泌黏液、糜烂溃疡致出血);全身有消瘦(营养吸收差致体重降)、乏力(炎症耗能、营养不足致乏力)、发热(多低热,急性发作可高热,长期低热等有不良影响);其他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消化不良(食欲减、腹胀等)。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轻,可忍受;有的患者疼痛较为明显。疼痛往往在排便前加重,排便后可缓解,这与肠道蠕动和粪便刺激炎症部位有关。比如在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后,腹痛可能会加重,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使腹痛症状相对更为明显。
黏液便或脓血便:肠道黏膜在炎症刺激下会分泌过多黏液,同时可能出现黏膜糜烂、溃疡等情况导致出血,从而使大便中出现黏液或脓血。黏液便表现为大便中带有透明或半透明的黏液状物质,脓血便则是大便中混有血液和脓液,这也是炎症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观察黏液便或脓血便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
全身症状
消瘦:由于肠道长期炎症,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尤其是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会导致肌肉萎缩、脂肪减少等。对于儿童患者,消瘦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增长缓慢、智力发育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等。
乏力:慢性结肠炎患者常感全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这是因为炎症反应会消耗身体能量,同时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导致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从而引发乏力症状。患者可能会感觉四肢酸软,活动耐力下降,日常活动如行走一段距离就会感到疲惫,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患者,乏力可能会增加其跌倒等意外发生的风险。
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之间,但在炎症急性发作时,也可能出现高热。发热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但长期低热或反复发热会对身体各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如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导致身体代谢紊乱等。对于小儿患者,发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
其他症状
里急后重:患者有排便不尽感,总是感觉肛门坠胀,想解大便却又解不出来或解很少。这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直肠黏膜神经末梢,导致排便反射异常引起的。里急后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对于经常需要外出的患者,会造成诸多不便。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肠道炎症影响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导致食物在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出现腹胀、食欲下降等情况。长期消化不良会进一步加重营养缺乏的状况,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患有慢性结肠炎的孕妇,消化不良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需要特别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