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手术先进行术前准备,包括评估规划与麻醉选择;手术操作有选择切口、复位骨折、植入内固定;术后要处理伤口、护理患肢,需依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操作以恢复跟骨结构与功能,减少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评估与规划
首先需要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全面了解跟骨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根据骨折的具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需要在术前对其心功能等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年轻且生活方式活跃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注重恢复后的足部功能,手术规划上会更倾向于恢复解剖结构的精确性。
2.麻醉选择
一般可选择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对于不配合的患者也可选用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麻醉方式。比如小儿患者由于难以配合,多采用全身麻醉。
二、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选择
常用的切口有外侧"L"形切口,从跟骨外侧壁延伸到足背,这样可以充分暴露跟骨外侧及关节面等部位。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可能会选择其他合适的切口,如内侧切口等,但外侧"L"形切口应用较为广泛。
2.骨折复位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显露跟骨骨折部位。通过骨膜下剥离等操作,暴露骨折端。然后利用复位钳等器械进行骨折复位,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包括跟骨的高度、宽度和Bhler角等。在复位过程中,需要精确操作,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由于骨质情况等差异,复位的难度和要求略有不同。例如儿童骨质相对较软,复位时需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损伤骨质;而老年患者骨质可能较疏松,复位时要注意防止骨质进一步损伤。
3.内固定植入
根据骨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将内固定物植入,固定骨折端。例如对于跟骨骨折常用的锁定钢板,通过准确的钻孔、拧入螺钉来实现骨折端的牢固固定。在植入内固定物时,要确保其位置准确,以保证骨折愈合和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不同性别患者在解剖结构上有一定差异,在植入内固定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以达到最佳的固定效果。
三、术后处理
1.伤口处理
彻底冲洗伤口后,缝合切口。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有无渗血、红肿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伤口愈合的情况可能不同,小儿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注意预防感染;老年患者伤口愈合可能较慢,要加强护理。
2.患肢护理
术后将患肢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愈合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年轻患者恢复能力较强,康复训练可以相对更早开始且强度可适当加大;老年患者则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跟骨骨折手术需要严格遵循手术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操作,以最大程度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