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巨结肠是继发于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结肠急性扩张为特征,常见于炎症性肠病等,有全身和肠道症状,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治疗、药物、手术治疗,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炎症性肠病时,肠道炎症累及肠壁全层,影响肠道神经支配和肠壁的肌层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弱,肠内容物和气体积聚,进而引起结肠扩张。感染性肠炎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损伤肠道黏膜和肌层,也可引发结肠的急性扩张。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高热、心动过速等全身中毒症状,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反应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和心率加快等表现。
肠道症状:腹部明显膨隆,有压痛,甚至可能出现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结肠扩张,患者可能有剧烈腹痛,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见结肠直径明显增宽,一般横径超过6cm即可考虑中毒性巨结肠。腹部CT检查也有助于评估肠壁厚度、结肠扩张程度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血生化检查可能发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这与肠道功能紊乱导致钾离子丢失或分布异常有关。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禁食,进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肠道内的压力,减少肠内容物的积聚。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等情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炎症性肠病导致的中毒性巨结肠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肠道炎症,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
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出现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结肠切除术等,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时,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状况,因为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且生长发育需要充足营养支持。同时,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中毒性巨结肠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方案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泻药等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的药物时要格外小心,因为老年患者心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同时,老年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慢,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护理,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较为罕见,但处理起来较为复杂。治疗时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因为母亲的病情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缺氧等情况,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