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饮食结构、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防治便秘)、药物治疗(减少肠道氨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代谢)及其他治疗(人工肝、肝移植),不同患者需综合其自身情况进行相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1.调整饮食结构
对于肝性脑病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尤其是动物蛋白。急性期首日需禁食蛋白质,给予葡萄糖保证能量供应。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为宜,因为植物蛋白产氨少。例如,研究表明植物蛋白中的某些成分有助于减少肠道产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饮食调整需综合考虑其基础营养状况和肝功能情况。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消化功能较弱,在调整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有糖尿病病史的肝性脑病患者,还要兼顾血糖控制,选择合适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2.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积极纠正低钾性碱中毒,可补充氯化钾,碱中毒严重时可使用精氨酸等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儿童肝性脑病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要更精确地计算补液量和电解质补充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衰退,在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时需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变化。
3.防治便秘
可使用乳果糖等药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道氨的吸收。乳果糖通过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促进排便,从而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卧床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便措施,同时要考虑到长期使用通便药物可能带来的影响,如对肠道菌群的改变等。
二、药物治疗
1.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
乳果糖:是常用药物,它可以酸化肠道,抑制肠道细菌产氨,促进氨的排出。
拉克替醇:作用与乳果糖类似,也能减少肠道氨的产生和吸收。
抗生素:如新霉素等,可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但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其对肠道菌群的广泛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谨慎,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和药物代谢特点;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抗生素时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
2.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L-鸟氨酸-L-门冬氨酸:能促进体内氨的代谢,降低血氨水平。
三、其他治疗方法
1.人工肝
对于严重的肝性脑病患者,人工肝治疗可以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严重肝病病史的患者,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和风险评估要更加全面;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接受人工肝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各器官功能变化。
2.肝移植
对于终末期肝病引起的肝性脑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肝移植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肝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肝移植和成人肝移植在手术操作、术后管理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考虑肝移植时,要充分评估其对肝移植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