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渗状态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前者多见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起病缓,高血糖高渗,脱水及神经症状重;后者1型糖尿病易发,起病较急,有酮症,需分别采取不同补液、降糖等治疗。
一、发病机制差异
糖尿病高渗状态: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因感染、应激、摄入水分不足、失水过多(如腹泻、透析等)等因素,导致机体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但酮症酸中毒不明显。高血糖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分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引起细胞内脱水,进而出现一系列高渗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多与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感染、饮食不当等有关。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生成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血酮体升高,出现酮症酸中毒,同时伴有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等。
二、临床表现不同
糖尿病高渗状态: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严重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神经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可出现意识障碍、嗜睡、幻觉、定向力障碍、抽搐等,血糖显著升高,一般大于33.3mmol/L,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多大于320mOsm/L,血酮体正常或轻度升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相对较急,早期可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加重,随后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味),病情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血糖中度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血酮体显著升高,尿酮体阳性,血浆渗透压轻度升高或正常。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血糖:糖尿病高渗状态血糖通常显著升高,多>33.3mmol/L;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中度升高,多在16.7-33.3mmol/L。
血酮体:糖尿病高渗状态血酮体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酮体显著升高,多>3mmol/L。
血浆渗透压:糖尿病高渗状态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多>320mOsm/L;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轻度升高或正常。
尿常规:糖尿病高渗状态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
四、治疗原则差异
糖尿病高渗状态:需迅速补液,纠正高渗状态,一般先输入生理盐水,快速纠正细胞外液高渗状态,待血糖降至16.7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并加入胰岛素,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积极治疗诱因。老年患者补液时需密切监测心功能等,防止补液过快过多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立即补液,补充生理盐水,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去除诱因。对于儿童患者,补液速度和量需根据年龄、体重等精确计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对液体失衡的耐受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加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