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及康复。非手术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者,儿童因骨骼可塑性强、老年身体差时常用,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手术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年轻及对功能要求高者适用,有克氏针、螺钉内固定等方式;康复分固定期间早期康复和拆除固定后后期康复,早期做非负重功能锻炼,后期逐渐负重行走及足部肌肉力量训练,康复需3-6个月因多种因素有差异。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第五跖骨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通常是指骨折端没有明显的错位,轻度移位一般是指骨折端移位在一定范围内,未影响骨折的基本稳定性。
儿童情况:儿童的骨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于轻度移位的第五跖骨骨折,非手术治疗可能更为常用。因为儿童骨骼在生长过程中有可能自行矫正对位。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或者骨折移位不明显,也多考虑非手术治疗。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2.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血液循环等情况。固定后需要定期进行X线复查,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当第五跖骨骨折出现明显移位(如移位超过2-3mm)、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多段骨折或闭合复位失败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年轻人群:年轻患者通常活动量较大,对足部功能要求较高,对于明显移位或影响关节的骨折,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有利于早期恢复足部功能。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例如运动员等对足部功能要求极高的人群,手术治疗能够最大程度恢复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满足其高强度运动的需求。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克氏针内固定、螺钉内固定等。克氏针内固定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骨折情况,通过将克氏针穿过骨折端进行固定;螺钉内固定则对于骨折端的固定更为牢固,适用于一些相对复杂的骨折。手术后同样需要进行伤口的护理以及定期的X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在骨折固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患肢的非负重功能锻炼,如足趾的屈伸活动、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等。
儿童康复:儿童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要确保其按照康复计划进行适当的活动,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老年康复:老年人康复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再次损伤。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拆除固定后,逐渐开始负重行走训练。首先可以在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情况下进行行走练习,然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程度。同时,还需要进行足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踮脚尖、踩皮球等练习,以恢复足部的力量和功能。一般需要3-6个月的康复时间才能基本恢复正常的足部功能,但具体时间会因骨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