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介入手术是经血管局部治疗手段,操作包括血管插管、药物灌注、栓塞治疗;适用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功能较好及术前准备的患者;术后有栓塞后综合征、肝功能损害、血管相关并发症等反应及相应处理;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肝功能不全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操作过程
1.血管插管:医生会从患者大腿根部等部位的血管插入导管,然后借助影像技术引导导管精准到达供应肝癌的动脉血管。
2.药物灌注:向肝癌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这些药物能在局部高浓度作用于肿瘤细胞,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以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同时相对减少全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3.栓塞治疗:注入栓塞剂,如碘化油、明胶海绵等,阻塞肝癌的供血血管,使肿瘤细胞缺乏营养供应而坏死。碘化油可以长时间滞留于肿瘤血管内,持续发挥栓塞和携带化疗药物的作用。
二、适用人群
1.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对于那些由于肿瘤位置、患者身体状况等原因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手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2.肝功能较好的患者:一般要求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B级经处理后可考虑),因为肝功能太差的患者对介入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
3.术前准备的患者:部分肝癌患者在手术切除前可通过介入手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的机会和效果。
三、术后反应及处理
1.栓塞后综合征:常见的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发热一般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引起,体温如果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若体温较高,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腹痛是由于栓塞后局部缺血、水肿等原因,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恶心呕吐可使用止吐药物缓解。
2.肝功能损害:介入手术使用的化疗药物和栓塞可能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必要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如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保护肝细胞。
3.血管相关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需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若有出血等情况及时进行压迫止血等处理;还可能出现导管相关的血管损伤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介入手术的耐受能力可能降低。术前需要更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术后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因为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处理也需要更加谨慎。
2.儿童患者:儿童患肝癌相对较少,但如果是儿童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手术,需要更加严格把握适应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充分考虑介入治疗对其生长发育、肝肾功能等的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更加个体化,并且要密切随访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等。
3.肝功能不全患者:本身肝功能不好的患者进行介入手术风险更高。术前要优化肝功能,如通过补充白蛋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改善肝功能状况。术后要加强保肝治疗和对肝功能的监测,根据肝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