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治疗需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局部因素包括感染、硬化、缺损等及考虑年龄影响,全身因素如营养不良、基础疾病等要改善控制;以手术治疗为主,选合适手术方式并个性化术后康复;还可采用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电磁场及谨慎药物辅助,治疗中需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差异。
一、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局部因素:若由骨折端存在感染导致骨折不愈合,需积极控制感染,如通过清创等手术方式清除感染病灶,创造利于骨折愈合的局部环境。对于骨折端有明显硬化、骨缺损等情况,硬化骨需进行适当处理,如钻孔等刺激骨修复;骨缺损时可能需要植骨来填充缺损区域,促进骨的生长连接。不同年龄患者骨的修复能力有差异,儿童骨修复能力相对较强,而老年人可能因骨质量下降等因素修复相对困难,在处理局部因素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对骨愈合的影响。
全身因素:若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等全身状况影响骨折愈合,需改善营养状况,保证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骨折愈合的情况,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利于骨折愈合,不同性别在营养需求等方面可能无本质差异,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营养方案。
二、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方式选择:根据骨折不愈合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采用接骨板固定、髓内钉固定等恢复骨折的稳定性,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对于骨缺损明显的情况,可选择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或人工骨移植等植骨方式,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获取自体骨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创伤,异体骨移植可能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人工骨移植则需考虑其生物相容性等因素。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术后康复方面需进行个性化指导,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和更坚固的固定来保证骨折愈合后能承受相应负荷。
术后康复:术后康复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至关重要,康复训练需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逐步进行,早期进行肌肉收缩等不影响骨折部位的康复训练,后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等训练。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儿童在康复训练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影响生长发育,而老年人康复训练要注重安全性,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三、生物刺激等辅助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采用超声波、电磁场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骨折愈合,超声波能促进细胞的活性和骨组织的生长,电磁场可以刺激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不同年龄患者对物理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对物理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需注意治疗参数的选择,老年人可能对电磁场等物理治疗的反应相对较慢,需要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或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辅助:目前有一些药物可能对骨折愈合有一定辅助作用,但需谨慎使用,要依据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对患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尤其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明确安全性的药物来促进骨折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