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治疗分保守(卧床、支具固定、药物)和手术(重度、有神经症状等情况),康复护理包括早期四肢活动、后期腰背肌锻炼及预防并发症(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受伤时的体位、外力大小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受伤原因可能不同,儿童多因高处坠落等,老年人可能因轻微跌倒等;了解受伤后的症状,包括疼痛部位、程度、是否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症状。
2.体格检查:检查胸腰椎局部有无压痛、叩击痛,评估脊柱活动度,检查下肢感觉、肌力、肌张力等神经功能情况,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可能因长期不良姿势等增加骨折风险,有相关病史患者需重点关注原有疾病对骨折的影响。
3.影像学检查:
X线:可初步显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形态改变,如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等指标,一般能看到椎体呈楔形变。
CT:能更清晰地显示椎体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线的位置、是否累及椎管等。
MRI:有助于判断脊髓、神经有无损伤以及骨折周围软组织情况,对早期发现脊髓水肿等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轻度压缩性骨折患者,一般需绝对卧床6-8周,卧硬板床,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保持脊柱生理曲度。不同年龄患者卧床期间需注意皮肤护理,儿童皮肤娇嫩,更要防止压疮;老年人需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支具固定:可采用胸腰椎支具固定,固定期间需定期调整支具松紧度,保持脊柱稳定,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等,但需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对胃肠道等的影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史者需谨慎使用。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压缩程度较重(椎体高度压缩超过1/3)、伴有神经症状、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椎体压缩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或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时。
手术方式:常见的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等微创手术,以及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等。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开放手术适用于复杂骨折情况。
三、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卧床期间进行四肢关节主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可由家长帮助进行肢体活动,老年人活动需轻柔。
2.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逐渐增加腰背肌锻炼强度,如三点支撑法、飞燕式等,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康复锻炼频率和强度可适当调整,有基础病史患者需在康复过程中监测原有疾病指标。
3.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老年人可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必要时使用气压治疗等预防措施,儿童和老年人是深静脉血栓高发特殊人群,需加强关注。
压疮:定期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儿童和老年人皮肤护理更要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