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的治疗包括针对营养性、溶血性、失血性贫血的病因治疗,以及缺铁性贫血用铁剂、巨幼细胞贫血用维生素B或叶酸的药物治疗;预防包括孕期及哺乳期保证营养、定期产检,婴儿期合理喂养、定期体检,儿童期饮食均衡、预防疾病及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以预防小儿贫血发生。
一、小儿贫血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1.营养性贫血
对于缺铁性贫血,明确导致缺铁的原因并纠正,如因挑食导致铁摄入不足的小儿,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像红肉、动物肝脏等;若为巨幼细胞贫血,多因缺乏维生素B和(或)叶酸引起,要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可通过食物补充,如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肉类、蛋类等,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绿叶蔬菜等,必要时可使用药物补充。
2.溶血性贫血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进行治疗,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考虑脾切除等治疗方法,但需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权衡利弊后决定。
3.失血性贫血
若是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急性失血,需及时止血,根据失血情况进行相应的补液等治疗,如失血较多时需输入红细胞悬液等纠正贫血。
(二)药物治疗
1.缺铁性贫血
可使用铁剂进行治疗,铁剂能补充体内缺乏的铁元素,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但需注意铁剂的选择和合理应用,不同年龄段小儿对铁剂的耐受性等有差异,要根据小儿具体情况谨慎使用。
2.巨幼细胞贫血
维生素B缺乏时可肌内注射维生素B,叶酸缺乏时可口服叶酸,通过补充这两种维生素来改善巨幼细胞贫血的状况。
二、小儿贫血的预防
(一)孕期及哺乳期预防
1.孕期
孕妇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铁、叶酸、维生素B等营养素。例如,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像瘦肉、豆类等,以预防胎儿在宫内出现缺铁性贫血等情况。同时,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胎儿造血的孕期并发症等。
2.哺乳期
哺乳期母亲也需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确保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素。母亲应继续摄入富含铁、叶酸等的食物,以预防婴儿出现营养性贫血。
(二)婴儿期预防
1.合理喂养
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铁的吸收率较高。如果是人工喂养,要选择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配方奶粉。随着婴儿月龄增加,及时添加辅食,如在4-6个月时开始添加含铁米粉、蛋黄等富含铁的辅食,7-9个月时添加肉类、豆类等食物,10-12个月时增加绿叶蔬菜等,保证婴儿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预防贫血发生。
2.定期体检
婴儿期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贫血等问题并及时干预。
(三)儿童期预防
1.饮食均衡
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保证摄入多样化的食物,包括富含铁、维生素B、叶酸等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维持身体正常的造血功能,预防贫血。
2.疾病预防
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等,因为一些感染性疾病可能会影响小儿的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发生。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某些化学毒物等,减少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