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日常需注意体位护理,采取半卧位利于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感染风险;防止颅内感染,要保持鼻腔、耳道清洁,避免相关动作并观察感染迹象;病情观察要留意意识、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饮食要营养均衡且适当限制水分;活动与休息方面要保证充足休息,限制剧烈活动避免头部震动。
一、体位护理
对于颅底骨折患者,一般需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15°-30°。这样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同时可使脑脊液漏口处于低位,借助重力作用促使脑脊液积聚,减少脑脊液外漏,降低颅内感染的风险。例如,儿童颅底骨折时同样适用半卧位,但要注意调整床头角度需适中,避免过度或不足影响效果,且要根据儿童的耐受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防止颅内感染
保持鼻腔、耳道清洁:
不可堵塞或冲洗鼻腔、耳道,可用无菌棉球轻轻擦拭流出的脑脊液,但要注意棉球不可过深。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如此,因为鼻腔和耳道与颅内相通,堵塞或冲洗可能导致细菌逆行感染颅内。比如,成人颅底骨折后耳道有脑脊液漏时,用无菌干棉球轻放在外耳道口,保持耳道清洁干燥;儿童颅底骨折出现鼻腔脑脊液漏时,同样用清洁的棉球擦拭,但动作要轻柔。
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这些动作会增加颅内压,导致脑脊液逆流。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尽量避免此类动作,若儿童出现打喷嚏等情况,可适当引导其用口呼吸等方式缓解。
观察感染迹象: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如成人出现发热伴头痛加重,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三、病情观察
意识、瞳孔变化: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如成人的清醒程度、儿童的精神反应等。同时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若成人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儿童出现意识模糊、瞳孔异常等,提示可能有颅内血肿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生命体征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体温方面,成人颅底骨折后若出现感染体温会升高,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一旦体温异常要查找原因。脉搏、呼吸、血压也需动态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四、饮食注意
营养均衡: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例如,成人可多摄入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儿童则需保证营养供给以促进身体恢复,可适当增加牛奶、鸡蛋、富含维生素的苹果、菠菜等食物的摄入。保证充足的营养有助于骨折愈合和身体抵抗力的提高。
适当限制水分:对于有脑脊液漏的患者,适当限制饮水量,避免大量饮水导致颅内压增高,但也需保证机体基本生理需要量。成人可根据情况控制每日饮水量,儿童则要在保证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基础上,遵循适当限制的原则。
五、活动与休息
休息: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有利于身体恢复。
活动限制:在骨折恢复期间,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头部震动。成人要注意避免突然的头部运动,儿童则要防止奔跑、跳跃等剧烈活动,防止影响骨折愈合及导致脑脊液漏加重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