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通常指骨折发生超3周,儿童、成人、老年人群因自身特点有不同表现,长期卧床、运动少人群易更快成陈旧性骨折,既往有骨折不愈合病史及有影响骨折愈合基础疾病者判断时需结合病史综合考量。
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一般也以3周作为陈旧性骨折与新鲜骨折的初步分界。儿童的骨骼代谢活跃,骨折后愈合速度比成人快,但超过3周仍未得到有效处理和修复的骨折,也可归为陈旧性骨折范畴。例如,儿童发生上肢骨折后,如果超过3周还未进行正规的复位、固定等处理,就可能成为陈旧性骨折,此时骨折端可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或骨痂生长的改变,但往往愈合状态不够理想。
成人:对于成人来说,骨折后3周以上,骨折断端的血肿机化、纤维连接等早期愈合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原始骨痂形成等阶段。如果超过3周,骨折仍未得到恰当的治疗,就属于陈旧性骨折。不同部位的成人骨折,其愈合进程略有差异,但3周是一个普遍认可的大致时间界限。比如下肢骨折,成人超过3周后,骨折端的情况会与新鲜骨折有明显不同,可能存在骨折端的硬化、骨不连倾向等改变。
老年人群:老年人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同样以3周作为陈旧性骨折的起始时间点。老年人发生骨折后,由于本身骨质相对疏松,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等因素,骨折愈合速度比年轻人慢,但超过3周后,骨折的状态就符合陈旧性骨折的范畴。例如老年人髋部骨折,超过3周未处理,骨折端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骨质疏松相关改变,骨折愈合难度进一步增加。
生活方式与陈旧性骨折的关联
长期卧床者:一些长期卧床的人群,如因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骨折后由于活动量极少,骨折愈合环境不佳,可能会更快进入陈旧性骨折状态。因为缺乏有效的活动刺激,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不明显,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进程,所以相对正常活动人群,长期卧床者骨折超过3周更容易成为陈旧性骨折。
运动少的人群:本身运动较少的人群,骨折后身体对骨折修复的响应相对缓慢,也会使骨折在3周后更易发展为陈旧性骨折。例如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办公室职员,发生骨折后,身体的代谢等状况不利于骨折的快速修复,超过3周后骨折就可能处于陈旧性状态。
病史对陈旧性骨折判断的影响
既往有骨折不愈合病史者:如果患者既往有过骨折不愈合的病史,那么对于本次骨折,判断陈旧性骨折的时间标准虽然仍以3周为起始,但需要更加关注骨折端的特殊表现。这类患者骨折端可能存在更多不利于愈合的因素,如骨折端硬化、骨髓腔封闭等情况,即使骨折发生时间刚超过3周,也可能表现出类似陈旧性骨折的一些特征,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有影响骨折愈合基础疾病者:患有影响骨折愈合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环境不利于骨折部位的血管新生和细胞修复,骨折后超过3周,骨折端的愈合状态可能就会呈现出陈旧性骨折的特点。因为糖尿病会干扰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所以在判断陈旧性骨折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即使骨折时间刚过3周,也可能因为基础疾病的存在而使骨折处于陈旧性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