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指血糖高于正常范围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和糖耐量减低(OGTT中2小时血糖7.8mmol/L≤2小时血糖<11.1mmol/L),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糖尿病前期情况,如老年人易血糖调节异常,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易致患病,有家族糖尿病病史者风险高,合理生活方式可降低风险。
糖尿病前期指血糖高于正常范围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和糖耐量减低(OGTT中2小时血糖7.8mmol/L≤2小时血糖<11.1mmol/L),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糖尿病前期情况,如老年人易血糖调节异常,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易致患病,有家族糖尿病病史者风险高,合理生活方式可降低风险。
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的范围是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血糖的检测需要空腹(一般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状态下进行,若空腹血糖在此区间,提示存在空腹血糖受损的情况。例如,某个体空腹血糖检测为6.5mmol/L,就处于空腹血糖受损范畴。
糖耐量减低(IG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的范围是7.8mmol/L≤2小时血糖<11.1mmol/L。进行OGTT时,需按规定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检测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若处于此区间则为糖耐量减低。比如,某人OGTT后2小时血糖为9.5mmol/L,就属于糖耐量减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的相关情况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会下降,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血糖调节异常,在判断糖尿病前期时,年龄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例如,老年人群体可能在相同血糖水平下更易向糖尿病进展,所以对于老年个体的血糖监测需更加关注。
性别因素: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在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及进展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目前并没有明确表明性别是导致血糖临界值不同的关键因素,不过在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可能因性别差异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男性和女性在运动偏好、饮食结构的适应性等可能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糖尿病前期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如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等)、均衡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摄入比例,增加蔬菜、全谷类食物摄入等)有助于维持正常血糖水平,降低进入糖尿病前期的风险。例如,一个长期久坐且饮食高油高糖的人群,相比经常运动且饮食均衡的人群,更易出现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情况。
病史因素:有家族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其发生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可能高于无家族病史人群。对于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糖,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血糖调节机制。比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有糖尿病的个体,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