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发生在胃内壁,多在胃角等部位,发病机制主要是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疼痛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1-2小时出现,呈“进食-疼痛-缓解”规律,内镜下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等;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在十二指肠球部,发病与胃酸过多等有关,疼痛空腹时发生,呈“疼痛-进食-缓解”规律且常夜间痛,内镜下见十二指肠球部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等,两者均需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有各自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胃溃疡:是发生在胃内壁的溃疡,多位于胃角、胃窦小弯等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之一,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
二、发病机制
胃溃疡:主要是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比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因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等侵袭因素损伤胃黏膜而形成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更多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因素,Hp感染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十二指肠球部持续处于高酸环境,容易被胃酸侵蚀形成溃疡。
三、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
胃溃疡:疼痛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1-2小时出现,下次进餐前缓解,呈现“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往往在空腹时发生,即进食后疼痛缓解,然后在下次进餐前又出现疼痛,表现为“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疼痛还常发生在夜间,有“空腹痛”“夜间痛”的特点。
其他症状
胃溃疡: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也可有反酸、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等情况。
四、内镜下表现
胃溃疡:内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边缘整齐,底部覆盖有白色或黄白色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十二指肠溃疡: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多为单个,也可多个,溃疡边缘充血、水肿,底部有白苔。
五、辅助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两者都可能存在Hp感染,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病理活检行Hp检测等方法。
胃酸测定: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基础胃酸分泌量和最大胃酸分泌量常高于正常人,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量多正常或低于正常。
六、特殊人群特点
老年患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老年患者中的表现可能不典型,老年胃溃疡患者疼痛不规律者较多,容易被忽视,且老年患者发生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也可能症状不典型,需更加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儿童患者: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多与Hp感染、严重疾病应激等有关,疼痛部位不太固定;儿童十二指肠溃疡也较少见,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需注意与其他儿童腹痛疾病鉴别。
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和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著,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
七、治疗原则
两者均需针对病因治疗,如抗Hp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同时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等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