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有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高频电切术适用于有蒂息肉等,EMR用于平坦型、无蒂且直径较小息肉;息肉较大或疑有恶变时需外科手术;术后要病理复查明确性质以定后续方案,还需定期结肠镜检查,根据息肉情况制定复查时间,不同年龄群体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复查有相应调整。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是结肠息肉常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有蒂息肉等。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圈套切除,较大息肉可分块切除等。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能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同步完成治疗。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应用,但儿童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操作,要确保操作安全,避免出现穿孔等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等,需评估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采用该方法。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主要用于切除平坦型、无蒂且直径较小的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隆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将病变黏膜切除。该方法对于合适的结肠息肉病变能完整切除病灶,有助于明确病理诊断。在老年人群中应用时,要注意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需密切监测术后恢复情况,有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要控制好基础疾病,保障手术及术后安全。
二、外科手术治疗
1.息肉较大或疑有恶变时:当结肠息肉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或者经病理检查怀疑息肉有恶变倾向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例如息肉直径过大,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或者病理提示有癌变累及黏膜下层等情况。手术方式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恶变程度等因素决定,可能是部分结肠切除等。对于儿童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也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内镜下治疗且息肉符合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外科手术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但要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
三、术后随访
1.病理复查:所有结肠息肉切除后都需要将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根据病理结果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如腺瘤性息肉病理结果提示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或进一步处理。不同年龄人群的息肉病理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但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和指导后续治疗的关键。对于儿童患者,即使是良性息肉切除后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病理复查相关的监测,了解恢复情况。对于有家族息肉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术后随访更为重要,需要根据具体的遗传相关息肉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
2.定期结肠镜检查: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数量等情况制定定期结肠镜复查的时间。例如,对于单个小的良性息肉切除后,可能间隔1-2年复查结肠镜;而对于腺瘤性息肉数量较多、体积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短时间内复查。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定期复查的频率可能有所调整,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过程中息肉再发等情况,老年患者则要关注身体对复查的耐受情况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复查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结肠镜检查的影响以及复查的必要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