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与反流性胃炎在定义、发病部位、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有区别,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在食管下段,因下食管括约肌等问题致胃内容物反流,有烧心反流等表现,靠胃镜等诊断,用促动力等药并生活方式调整,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反流性胃炎发病在胃,因幽门括约肌等问题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有上腹痛等表现,靠胃镜等诊断,用促动力等药,儿童也以非药物干预为基础谨慎用药。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的病变。发病部位主要在食管下段。
反流性胃炎:是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病变。发病部位主要在胃。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抗反流屏障减弱,使得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食管;另外,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也参与发病。常见诱因有肥胖、妊娠、长期饮酒、吸烟、进食过多高脂肪食物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肥胖人群因腹部压力增加更易发病;女性妊娠时腹腔压力升高也易引发。
反流性胃炎:多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胃大部切除术后,幽门结构被破坏,更易发生胆汁反流;胆道疾病等也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各年龄均可发病,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是高发人群。
三、临床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部分患者可有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等部位,类似心绞痛。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吞咽困难等。
反流性胃炎: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常含有胆汁。儿童患者可能影响食欲和生长发育。
四、诊断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并能取组织活检排除其他病变;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了解食管内酸碱度变化,评估食管反流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均可通过胃镜检查诊断,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合适的麻醉等准备下进行。
反流性胃炎: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胆汁反流征象;胃吸出物测定,通过空腹和餐后检查胃内胆汁酸含量,判断有无胆汁反流;胆红素监测仪监测胆汁反流情况。各年龄患者可通过胃镜等检查诊断,儿童检查需考虑其耐受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比如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保护食管黏膜,使用黏膜保护剂。生活方式调整很重要,如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等。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喂养方式等,必要时谨慎使用药物。
反流性胃炎:治疗上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胃黏膜保护剂保护胃黏膜;吸附胆汁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患者需注意术后康复相关调整。儿童患者同样以非药物干预为基础,根据病情谨慎选择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