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护理包括固定与制动,要注意外固定情况与制动要求;康复护理分早期、中期、后期,各期有不同活动及锻炼要求;生活护理要注意体位和饮食;还需定期复诊与随访,反馈患肢情况调整方案。
一、固定与制动
1.外固定情况:若采用石膏等外固定,要注意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避免患儿(儿童患者常见)玩耍时弄脏、弄湿石膏导致固定失效。石膏固定后要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手指或脚趾的颜色、温度、感觉等,若出现明显肿胀、疼痛加剧、皮肤发紫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对于成人患者,也要定期检查外固定的松紧度是否合适,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2.制动要求:骨折后需严格制动,减少患肢活动。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避免患肢过早负重或进行不恰当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移位,影响骨折愈合。例如儿童活泼好动,家长要加强看护,避免其奔跑、攀爬等可能导致骨折部位受力的行为。
二、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在骨折早期,可进行邻近关节的轻微活动,如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部、手腕部的小范围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影响骨折部位。成人也可进行类似的邻近关节活动,活动幅度逐渐增加,但要以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加剧为度。
2.中期康复(骨折后2-3周):随着骨折部位初步稳定,可逐渐增加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强度。例如患儿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肘关节的轻柔屈伸练习,但要注意力量适中。成人可进行更主动的肘关节屈伸锻炼,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等,促进骨折愈合。
3.后期康复(骨折3周后):当骨折临床愈合后,要加强肘关节的功能锻炼,包括屈伸、旋转等活动,以恢复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可进行主动的握拳、伸指等练习,逐渐增加抗阻练习,如使用轻量级的弹力带进行肘关节屈伸抗阻训练。但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损伤。
三、生活护理
1.体位:休息时可适当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卧床时可在患肢下方垫软枕等使患肢抬高。坐位时也可将患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保持功能位,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骨折愈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注意营养的补充;成人也要注重饮食的合理性,避免挑食、偏食等情况。例如骨折患者每日可摄入300-500ml牛奶,以补充钙元素,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猕猴桃等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利于骨折修复。
四、复诊与随访
1.定期复诊: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一般骨折后1周、2周、1个月等时间节点需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快,骨折愈合相对较快,更要严格按照医生安排复诊;成人患者也需按时复诊,了解骨折恢复进度。
2.随访注意事项:在随访过程中,向医生反馈患肢的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日常活动中的不适等。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如疼痛持续不缓解、关节活动受限加重等,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