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是广义肠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统称,病变可累及小肠、结肠等部位,由多种因素引起;结肠炎特指结肠部位炎症,发病部位局限结肠,病因多样。二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有差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患时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慢性肠炎:是广义肠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统称,病变可累及小肠、结肠等部位,多由感染、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
结肠炎:特指结肠部位的炎症,发病部位局限在结肠,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累及结肠时)、缺血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肠炎:若病变在小肠,主要表现为腹痛多位于脐周,腹泻可为稀便或水样便,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若涉及吸收不良还会有营养不良相关表现;若病变累及结肠,类似结肠炎的腹痛、腹泻等表现,但相对结肠炎,全身症状可能因主要病变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有里急后重感,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克罗恩病累及结肠时,腹泻相对不重,可有腹痛、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营养不良等也较常见。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
慢性肠炎:粪便常规检查可能有白细胞、红细胞等,病原体检测可发现相应致病原,小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检查显示肠黏膜慢性炎症改变;影像学检查如小肠造影或结肠造影可发现肠管形态改变等。
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理检查可见黏膜弥漫性炎症、隐窝脓肿等。克罗恩病结肠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病理检查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等。
四、治疗原则区别
慢性肠炎:根据病因治疗,如感染性慢性肠炎需抗感染治疗,非感染性则针对免疫、遗传等因素进行相应调节,一般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调节肠道菌群等。
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主要是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严重时需手术;克罗恩病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有并发症时可能需手术,且治疗更强调个体化,因为其病情更复杂,易出现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慢性肠炎或结肠炎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密切关注体液平衡,在检查和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患这两种疾病时,基础疾病可能较多,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使用药物需更谨慎评估,且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减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加强监测。
妊娠期女性:患慢性肠炎或结肠炎时,治疗需特别谨慎,药物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治疗方案,监测要更密切,因为妊娠期生理状态特殊,任何治疗不当都可能影响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