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舟骨骨折需先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无移位骨折用石膏固定8-12周,有移位或不稳定骨折多手术治疗,康复护理分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运动员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诊断
1.临床表现:腕舟骨骨折后,患者通常会出现腕部桡侧疼痛、肿胀,尤其是鼻咽窝处(位于腕关节桡侧,解剖学“鼻烟窝”)有明显压痛,腕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背伸和桡偏时疼痛加剧。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常规X线片可能最初无法发现骨折,对于可疑腕舟骨骨折的患者,应在受伤后1-2周再复查X线,因为骨折处骨质吸收后骨折线才会显现。
CT检查:高分辨率CT有助于发现无明显移位的骨折,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
磁共振成像(MRI):在受伤后数小时内,MRI就可以发现隐匿性骨折,对早期诊断价值较大。
二、治疗
1.无移位骨折:
石膏固定:采用短臂石膏管型固定,将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即腕背伸30°、尺偏10°、拇指对掌位,固定时间通常为8-12周,然后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固定或调整治疗方案。在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有移位骨折或不稳定骨折: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腕舟骨骨折或经保守治疗难以愈合的不稳定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克氏针、螺丝钉等。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三、康复护理
1.固定期间:
手指活动:在石膏固定期间,要积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防止手指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例如,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每天多次,每次尽可能达到最大活动范围。
肩部和肘部活动:同时进行肩部和肘部的活动,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以及肘关节的屈伸等,避免上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拆除固定后:
腕关节功能锻炼:拆除石膏后,逐渐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可以先在被动活动(由他人帮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开始时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例如,可进行腕关节的掌屈背伸练习、桡偏尺偏练习等,通过使用握力器等辅助工具增加锻炼的强度。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腕舟骨骨折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骨骼生长发育特点,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儿童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仍要注意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固定不牢导致骨折移位或延迟愈合。在康复锻炼时,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适当引导,因为儿童可能不太配合长时间的固定和锻炼,家长需要密切监督和协助。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腕舟骨骨折后骨折愈合相对困难,发生不愈合的风险较高。在治疗上,除了考虑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外,还需要关注骨质疏松的治疗,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康复锻炼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或加重骨质疏松。
3.运动员:运动员发生腕舟骨骨折后,需要更早地考虑骨折的愈合和恢复后的运动功能。治疗后康复锻炼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尽快恢复腕关节的力量和运动范围,以满足其重返赛场的需求。在康复过程中,要逐步增加负荷和运动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