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诊断通过临床表现观察(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隐血试验)、胃镜检查(直接观察出血病灶等,注意特殊人群)、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血管造影,X线钡餐急性出血后用,血管造影用于其他检查不明时)进行。
一、临床表现观察
1.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胃出血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胃出血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迟钝,症状可能不典型;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胃出血相关表现。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呕血颜色可因出血速度和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若出血速度快、量多,呕血可能为鲜红色;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后,呕血可呈咖啡色。黑便则是由于血红蛋白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且质地黏稠,形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酒、吸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胃出血的发生风险较高,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这些生活方式相关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引发胃出血。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概率,从而增加胃出血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来判断患者贫血情况。胃出血后,由于失血,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会下降。一般来说,急性大量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在数小时后开始下降,24-72小时达到最低,然后逐渐回升。同时,白细胞计数在出血后可升高,这是机体的应激反应。
2.大便隐血试验:如果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情况,但不能明确出血部位是胃。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三、胃镜检查
1.检查过程及作用: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的重要手段。医生将胃镜经口腔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能够清晰地发现胃内的出血病灶,如溃疡、糜烂、肿瘤等引起的出血部位,还可以对出血病灶进行初步的判断,是活动性出血还是非活动性出血等。例如,若看到病灶处有新鲜血迹或血管显露,提示为活动性出血;若看到病灶表面有血凝块附着,可能为近期出血。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要谨慎评估。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怀疑胃出血,在进行胃镜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选择合适口径的胃镜,同时要做好患儿的安抚工作,因为儿童对检查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对于老年人,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因为胃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可能会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需要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一般在急性出血停止后进行。通过口服钡剂,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形态、黏膜情况等。对于一些病变,如较大的溃疡、肿瘤等可能会有阳性发现,但对于微小病变或活动性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如胃镜。例如,对于一些位置较隐蔽的小溃疡,X线钡餐检查可能容易漏诊。
2.血管造影:当其他检查方法不能明确出血部位时,可考虑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将导管插入动脉,注入造影剂,观察血管是否有破裂、出血等情况。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