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骨折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依情况定时间、考虑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支具固定(依情况选支具、考虑特殊人群)、药物治疗辅助(选药注意事项、考虑年龄差异)、康复锻炼(早期四肢主动活动、后期脊柱康复锻炼且依愈合情况调整进度)。
一、卧床休息
适用情况:对于轻度的胸椎骨折,没有明显移位等情况时可采用。一般需要严格卧床,通常卧床时间为6-8周左右。在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一般是仰卧位,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促进骨折部位的稳定和恢复。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胸椎骨折保守治疗中,卧床休息同样重要,但儿童可能需要更多的家长看护,确保其体位正确,因为儿童可能不太配合长时间卧床。而老年人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预防卧床相关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可定期为老年人翻身、拍背等。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卧床期间更要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骨折愈合,如吸烟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酗酒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等,所以需要劝导患者戒烟限酒。
二、支具固定
适用情况:在卧床休息的基础上,可配合支具固定。支具可以提供外部支撑,进一步限制胸椎的活动,有助于骨折的稳定。一般根据患者胸椎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具,如胸腰骶支具等。支具固定的时间一般也是6-8周左右,但具体时间需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调整,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来评估骨折愈合程度。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支具时,要选择合适大小的支具,并且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长时间佩戴支具可能会引起皮肤压疮等问题。老年人使用支具时,要注意支具的舒适度,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支具固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呼吸等功能。
三、药物治疗辅助
药物选择: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对于老年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要更谨慎,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也可以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种类和疗程。
年龄与药物关系:低龄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有较多不良反应的药物,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通过调整体位、固定等方式来缓解疼痛和促进骨折恢复。
四、康复锻炼
早期康复锻炼:在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骨折后1-2周左右),可开始进行简单的康复锻炼,如四肢的主动活动,包括握拳、屈伸膝关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早期康复锻炼要在医生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活动量要适中,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人早期康复锻炼也需要适度,可在医护人员的评估下进行合适的肢体活动。
后期康复锻炼:当骨折逐渐愈合(一般在骨折后6-8周左右),可开始进行脊柱的康复锻炼,如仰卧位的挺胸动作等,逐渐增加脊柱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但康复锻炼的强度和进度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调整,通过影像学检查等评估骨折愈合后再进一步增加锻炼的难度和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