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指血糖高于正常范围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两者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若不干预易发展为糖尿病,处于该阶段人群需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维持血糖正常。
空腹血糖受损
定义: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空腹血糖的检测需要患者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此时血糖水平处于高于正常(正常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但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的空腹血糖诊断标准是≥7.0mmol/L)的状态。
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情况。例如,老年人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可能减退,肝脏的糖代谢调节能力也可能下降,使得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更容易处于偏高但未达糖尿病标准的水平。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空腹血糖受损的风险。高热量饮食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加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而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空腹血糖水平。
病史影响: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其发生空腹血糖受损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的胰腺功能、糖代谢相关基因等存在一定的易感性,在相同的生活方式影响下,更容易出现空腹血糖的异常。
糖耐量减低
定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需要患者空腹后饮用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糖耐量减低时,身体对葡萄糖的处理能力下降,使得饮用葡萄糖溶液后2小时的血糖处于高于正常(正常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的糖耐量试验诊断标准是≥11.1mmol/L)的状态。
年龄因素影响:同样,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身体代谢功能的衰退,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会增加。例如,老年人的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等过程都可能出现功能减退,导致糖耐量降低。
生活方式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糖耐量减低的重要诱因。比如,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会使身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逐渐下降;缺乏规律的运动也会影响身体对血糖的调节,使得在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时出现2小时血糖异常升高的情况。
病史影响: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日后发生糖耐量减低的风险较高。妊娠期间身体的激素水平变化以及代谢的特殊状态可能会对胰腺功能和糖代谢产生长期影响,使得产后更容易出现糖耐量方面的问题。
糖尿病前期是从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不加以干预,很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需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比如合理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糖尿病史者、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等更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血糖情况,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