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淤血包括急性和慢性,病因多为右心衰竭等,病理改变急性期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等,慢性期肝脏体积增大变硬等,临床表现急性有右上腹疼痛等,慢性有右上腹隐痛等及心功能不全等表现,诊断通过超声、CT等结合病史,治疗针对原发病改善右心功能,慢性还需针对并发症处理,老年患者治疗需更谨慎。
一、定义与病因
肝淤血:是指肝脏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在肝脏内淤积的状态。其病因多为右心衰竭,因右心衰竭时,右心室射血功能减退,右心房压力升高,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导致肝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淤血。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右心衰竭发作时,可出现急性肝淤血情况。
慢性肝淤血:是肝淤血长期存在,持续发展的结果。多由慢性右心衰竭反复发作,或缩窄性心包炎等长期影响肝脏血液回流,使得肝脏长期处于淤血状态。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长期存在右心功能不全,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肝淤血。
二、病理改变
肝淤血:在急性期,肝脏体积可轻度增大,肝包膜紧张。显微镜下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因受压而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慢性肝淤血: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质地变硬。镜下可见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消失,而周边区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还可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心源性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
肝淤血:急性肝淤血时,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肝脏肿大伴压痛等表现。若右心衰竭未得到及时控制,病情可迅速进展为慢性肝淤血。
慢性肝淤血:患者可有右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肝脏肿大更为明显,质地较硬。长期慢性肝淤血导致心源性肝硬化后,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还可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且症状会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和严重。
四、诊断方法
肝淤血: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静脉扩张,肝实质回声改变;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改变,有助于判断肝淤血情况。结合患者右心衰竭的病史,如存在心脏疾病导致右心功能异常等情况,可辅助诊断。
慢性肝淤血:除了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长期淤血及肝硬化表现外,还可通过心功能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明确心脏基础疾病情况,结合长期存在的肝脏淤血相关表现,如门静脉高压等表现来综合诊断。对于老年患者,需更细致地评估心脏功能及肝脏的长期变化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脏病变的因素。
五、治疗原则
肝淤血:主要是针对引起右心衰竭的病因进行治疗,改善右心功能,如治疗心脏疾病、控制感染等,随着右心功能的改善,肝淤血可逐渐缓解。
慢性肝淤血:在针对右心衰竭等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对于已出现心源性肝硬化等并发症的患者,需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治疗腹水(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等)、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对于老年慢性肝淤血患者,治疗时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对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和支持,因为老年患者往往营养储备较差,而疾病又消耗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