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肾肿瘤是肾脏所有恶性肿瘤统称,含多种组织学类型,肾癌通常狭义指肾细胞癌,是最常见恶性肾肿瘤类型;病理上恶性肾肿瘤不同类型表现差异大,肾癌中肾细胞癌等有特异形态;发病情况上恶性肾肿瘤年龄跨度广,肾癌发病高峰50-70岁,男略多;临床表现上恶性肾肿瘤不同类型表现不同,肾癌有三联征等,预后方面恶性肾肿瘤预后因类型等而异,肾癌早期预后较好,晚期差,特殊人群患相关肿瘤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定义与范畴
恶性肾肿瘤:是肾脏部位所有恶性肿瘤的统称,包含多种组织学类型的肿瘤,比如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等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都属于恶性肾肿瘤范畴,其涵盖范围较广,只要是肾脏组织内细胞发生恶变形成的肿瘤都归为此类。
肾癌:通常狭义上主要指肾细胞癌,是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肾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肾恶性肿瘤的80%-90%,它有特定的组织学来源和病理特征等,相对而言是恶性肾肿瘤里较为典型且占比重大的一类。
二、病理特征差异
恶性肾肿瘤:不同类型的恶性肾肿瘤病理表现差异较大,像肾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显微镜下可见原始的肾小球或肾小管样结构等独特病理表现;而其他一些恶性肾肿瘤可能在细胞形态、排列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总体是多种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集合。
肾癌:肾细胞癌在病理上多数为透明细胞癌,癌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颗粒状,核小而深染,肿瘤细胞常排列成片状、条索状或管状;乳头状肾细胞癌则可见乳头结构,乳头被覆单层或多层癌细胞等,有其相对特异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三、发病情况区别
恶性肾肿瘤:发病年龄跨度较广,不同类型恶性肾肿瘤发病年龄有差异,肾母细胞瘤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而其他一些恶性肾肿瘤在成人中也可发生,总体来说是各类肾脏恶性肿瘤发病情况的综合。
肾癌: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50-70岁,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与吸烟、肥胖、高血压、长期血液透析等因素相关,相对聚焦于特定年龄段及有一定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
四、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的关联与区别
临床表现
恶性肾肿瘤:不同类型表现有所不同,肾母细胞瘤常见腹部肿块、腹痛、血尿等,小儿可能还伴有发热、高血压等;其他恶性肾肿瘤也会有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表现,但具体表现因病理类型而异。
肾癌:典型表现为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肾癌三联征”,不过临床上多数患者就诊时仅具有其中一项或两项表现,也可伴有发热、高血压、血沉增快等副瘤综合征表现。
预后
恶性肾肿瘤:预后与肿瘤类型、分期、治疗等相关,肾母细胞瘤若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部分患儿预后较好,但一些晚期或特殊病理类型的恶性肾肿瘤预后较差;其他恶性肾肿瘤预后因具体情况差异大。
肾癌:早期肾癌通过手术等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肾癌预后则较差,总体来说肾癌的预后在恶性肾肿瘤中相对有一定规律可循,但不同个体因病情差异预后不同。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恶性肾肿瘤中肾母细胞瘤时需格外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治疗时要兼顾儿童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患恶性肾肿瘤或肾癌时,要考虑其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等因素,在治疗方案选择上需更加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