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的检查方法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通过询问症状、既往史等及体格检查腹部初步获取线索;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看血细胞情况,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助于判断肠道情况,血生化查肝肾功能等,炎症标志物反映炎症活动程度;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黏膜并取活检;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辅助看肠管情况,腹部CT或MRI了解肠壁及周围组织情况。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是否有腹泻、便血等情况,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等。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有肠道感染史、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在生长发育方面受到影响,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方面的情况也可能与病情相关。生活方式方面,如是否有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情况也需要了解,这些因素可能与乙状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体格检查:主要检查腹部,观察是否有腹部压痛,尤其是乙状结肠相应部位的压痛,还会检查是否有腹部肿块、肠鸣音情况等。但体格检查往往只能提供初步的线索,不能确诊乙状结肠炎。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一般来说,乙状结肠炎活动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如果有长期便血,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等因素,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如成人典型。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乙状结肠炎患者粪便中可能会有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多呈阳性。通过粪便检查还可以排除肠道感染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乙状结肠炎患者如果病情较重,可能会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以及电解质紊乱,如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的风险较高,在检查时需要特别关注相关指标的变化。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在乙状结肠炎活动期,CRP和ESR通常会升高,可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
三、结肠镜检查
检查过程: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乙状结肠炎的重要手段。患者需要在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一般是口服泻药清洁肠道。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观察乙状结肠黏膜的情况,可直接看到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还可以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对于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儿童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确保麻醉安全,检查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等情况。老年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前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确保能够耐受检查过程。
四、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一般不作为乙状结肠炎的首选检查,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辅助诊断,如观察是否有肠管扩张、肠梗阻等情况。
腹部CT或MRI检查:可以了解乙状结肠肠壁的厚度、周围组织情况等,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如脓肿等。对于一些不适合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但相对结肠镜来说,其对黏膜病变的观察不如结肠镜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