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骨折,多因间接暴力引起,不同年龄段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情况有别,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可通过X线、CT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康复重要,预后视治疗及恢复情况而定,治疗及时恢复好可恢复正常功能,否则可能有后遗症,老年人预后相对受影响。
病因与机制
外力因素:当足部受到突然的扭转、外翻或纵向挤压等外力时,足舟骨承受的应力超过其承受极限就会发生骨折。例如,运动员在进行足球、篮球等运动时,足部突然的扭转动作易引发足舟骨骨折;行人从高处坠落,足部着地瞬间的纵向压力也可能导致足舟骨骨折。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发生足舟骨骨折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韧性相对较好,但如果受到较大外力也可能发生骨折,多与运动损伤等有关;成年人则更常见于运动损伤或意外创伤;老年人由于骨质相对疏松,即使较小的外力也可能导致足舟骨骨折,比如日常行走时的轻微扭伤等。
生活方式相关:经常参与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如专业运动员,由于运动中足部承受的负荷大且易发生意外扭转等情况,足舟骨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生活中行走环境不佳,如地面不平整等,也会增加足舟骨骨折的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受伤后足部会出现疼痛、肿胀,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足舟骨相应区域,肿胀可导致足部皮肤紧绷。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受限,尤其是足部的负重行走功能明显受限,不敢正常踩地。
体征检查: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足舟骨部位有明显压痛,有时能触及骨擦感或异常活动,这是骨折的典型体征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可以明确骨折的具体部位、类型等情况。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足舟骨骨折常用的方法,大多数足舟骨骨折通过X线平片可以发现骨折线,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复杂的骨折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对于判断足舟骨骨折的细节情况,如骨折是否累及关节面、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更为清晰准确,尤其是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复杂骨折,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如果骨折没有明显移位,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需要6-8周左右,在此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手术治疗:当骨折有明显移位、累及关节面影响关节功能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骨折并使用内固定装置(如克氏针、钢板等)固定骨折部位,以促进骨折的良好愈合和恢复足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康复与预后
康复过程: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康复阶段都非常重要。在骨折固定期间,要进行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一般需要数月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足部功能。
预后情况:如果治疗及时且恢复良好,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骨折愈合不良,可能会导致足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行走和日常活动能力。老年人由于自身骨质等因素,骨折愈合相对较慢,预后可能相对成年人会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