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评估全身状况、骨折情况并选择合适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有闭合复位内固定(髓内如PFNA、髓外如DHS)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以PFNA为例介绍手术操作步骤,术后要监测、抗感染并开展康复训练,早期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等训练,后期逐步进行髋关节活动训练,康复需循序渐进并家属配合。
1.全身状况评估: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例如,对于有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先进行相应的治疗改善其功能。对于老年患者,还需关注其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影响术后恢复,可通过营养支持等措施改善。
2.骨折情况评估: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类型,如Evans分型等,不同类型的骨折手术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同时评估骨折移位情况等。
3.手术时机选择:一般来说,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手术,通常在受伤后3-7天内手术较为合适,但对于一些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延迟。
手术方式选择
1.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髓内固定系统:常用的有Gamma钉、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等。以PFNA为例,手术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然后经皮插入PFNA髓内钉。PFNA具有防旋性能好、固定牢固等优点,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原理是通过髓内钉在髓腔内的固定,分散骨折端的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髓外固定系统:如动力髋螺钉(DHS),适用于稳定性较好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需要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进行复位后用DHS固定。但髓外固定系统的抗旋能力相对较弱,在一些不稳定骨折中可能不如髓内固定系统可靠。
2.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一些闭合复位困难的骨折,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例如,严重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骨折等。切开复位能更准确地复位骨折端,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手术操作步骤(以PFNA为例简单说明)
1.麻醉:通常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对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需注意其心肺功能的耐受情况。
2.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稍垫高。
3.复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通过牵引、撬拨等手法进行闭合复位,恢复股骨颈的颈干角和肢体长度等。
4.插入髓内钉:在大转子顶点处做一小切口,将导针经皮插入,沿导针扩髓后插入PFNA髓内钉,然后安装螺旋刀片等部件进行固定。
5.再次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位置合适后,关闭切口。
术后处理与康复
1.术后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老年患者,还需注意观察其意识状态等。
2.抗感染治疗: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和使用时间。
3.康复训练:术后早期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一般术后1-2天可开始进行踝泵运动等。术后2-3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等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和进度,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同时,康复训练需要家属的配合,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活动,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