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介绍了其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不同人群有不同预防重点。
一、病原学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1小时,加热100℃5分钟可灭活,对甲醛、氯等消毒剂敏感。
二、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传播: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例如,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引起暴发流行。被病毒污染的手、餐具、玩具等也可传播病毒,健康人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若不注意手卫生,经手-口途径感染病毒。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为散发性发病,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餐具等在家庭、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传播。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5-45天,平均30天。
2.急性期表现
黄疸型: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体温37.5-38.5℃左右,继而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数日后尿色逐渐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黄疸出现后发热逐渐消退,部分患者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等表现。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无黄疸型:较黄疸型多见,症状相对较轻,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
3.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整个病程持续2-4个月。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抗-HAVIgM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发病后1-2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逐渐消失,阳性提示近期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AVIgG出现较晚,但可维持多年甚至终身,阳性提示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或接种过疫苗。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者粪便、血液中的甲型肝炎病毒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确定病毒感染情况有重要意义。
五、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甲型肝炎患者要早期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便早期发现患者。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对食堂、饮食店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监管。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措施。甲型肝炎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保护效果较好。
被动免疫:可使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接触后7-14天内注射,免疫效果可维持35天左右。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感染甲型肝炎,所以儿童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尤为重要;对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更需注意预防,如注意饮食卫生等;对于有不洁饮食史或接触过甲型肝炎患者的高危人群,要及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