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伴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重要病因,病因有药物、应激、酒精等,临床表现有出血和腹痛等,诊断靠胃镜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需依具体情况调整。
病因方面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是常见诱因,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相对更易发生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而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胃溃疡等病史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发生该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破坏,进而引发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比如严重创伤的患者,在创伤后的应激状态下,就容易出现胃黏膜的糜烂和出血;大手术患者术后也可能因应激反应而发生该病。
酒精因素: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增加,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其胃黏膜长期受到酒精的刺激,发生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的概率较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因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导致该病,且若有既往胃部疾病病史,饮酒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方面
出血表现:患者可出现呕血和(或)黑便,呕血多为咖啡色样物质,黑便呈柏油样。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如老年人本身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大量出血时,休克症状可能出现得更迅速且更严重;儿童若发生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导致出血,因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出血后症状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关注。
腹痛表现:部分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疼痛程度不一。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病史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儿童表述腹痛的方式可能不如成人准确,需要通过其他体征综合判断;有胃部基础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相对更敏感或与既往症状有所不同。
诊断方面
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灶等典型表现。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适用,但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在合适的麻醉等准备下进行,以确保检查的顺利和安全;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贫血程度,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不同人群的血常规指标变化可能有不同特点,比如儿童贫血时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与成人有一定差异;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血常规结果需结合整体情况综合判断。
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去除诱因,如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积极治疗应激状态等。对于不同人群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老年人有多种基础疾病,在去除诱因时要考虑其整体的耐受情况;儿童要避免接触可能导致应激的不良因素等。
药物治疗:常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黏膜修复。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谨慎,儿童一般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